刷新三觀!溫哥華房市瘋狂原因找到
溫哥華當地媒體的新聞頭條被“豪宅”占據了,不是今天某豪宅以高出掛牌價200多萬加元的價格成交,就是明天9隊人馬瘋搶,最後花落誰家之類的。關鍵是,榮登這些媒體頭條的大多是中國人,我們的同胞再次用財富刷新了加拿大人的三觀。

對當地地產經紀人來說,這是個開門紅的好年景,400萬加元(約合人民幣1936萬元)以上的豪宅,5年間增長超過400%。即使如此,買 漲不買跌的市場,還是讓富人以及開發商搶獨立豪宅就像搶白菜。加拿大獨立豪宅地的產權是戶主的,而且是永久產權,怎麼看都覺得超級劃算。
於是,現在行走在溫哥華,不論是以富人區著稱的西區,還是白人喜歡的“離天堂最近的地方”——白石區,到處都是沸騰的工地,房子未竣工就已掛出SOLD(售罄)的牌子。
這樣的房子,工薪階層不會買來自住。為這麼小的空間耗盡他們的財力,那肯定不值得,但因為交通便利,緊鄰學校、地鐵,被投資客買來出租,一本萬利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溫哥華當地人的反對聲蜂起:“我們的子孫將來要用天價租金向外國人租房!”
富人搶豪宅,窮人也跟著湊熱鬧。在大溫哥華地區的素裡小城,一個高層樓盤開盤頭一天就賣掉300套,最便宜的單元房不足10萬加元(約合人 民幣48.4萬元)而引發搶購潮。排在第一位的買家專程從別的省趕來,凌晨4點半就到場。正式開賣時,群情洶湧。華裔買家比例很高,很多留學[微博]生父母考慮給 孩子買房,即便將來離開,也可租可賣,算是孩子留學時順帶手的投資。
還有很多新開發的樓盤直接到中國去推廣,然後就有北京、上海的熱血之士看著圖紙就把房子訂了。加上加元對人民幣匯率下降,中國人投資溫哥華房產的熱情日益高漲。
盡管一再有言論說,並非外國買家推高了房價,歷年的移民[微博]數據和各種機構的報告還是把矛頭指向了華人群體:進入溫哥華的華人投資移民人數為全球之最,大量外來資金主要來自中國;同期,溫哥華的房屋平均價格與收入比也翻了一番。
紐約和新加坡的生活成本都很高,但在房價的“不可負擔水平”方面,遠遠比不上溫哥華。溫哥華的可支付水平(房屋價格/收入)比為10.6, 紐約為6.1,新加坡為5.0。眼見“大溫”地區的房價飆升,溫哥華本地人的怒火難以發泄,於是在市中心發起了游行示威,這也是溫哥華首次號召中產階級上 街抗議高房價的示威活動。事實上,房價已非僅影響自己想要擁有房子的人,即使有房者也會憂愁下一代難有屬於自己的房。
一家車行的華人業主擁有80多輛車,且生意不錯,他的收入卻只夠申請貸款買一套價值70萬加元(約合人民幣339萬元)、建於1969年的 房子。他老婆整天盼望換個不擔心漏水、帶地暖的新家,之前他承諾5年換,現在想都不用想,按照這樣的房價走勢,5年後不知道漲成什麼樣。他還說,照這個趨 勢,他的3個小孩即使有本事讀大學,畢業後想買房也肯定買不起,肯定要啃老!
正如游行示威的發起人所說,此波房屋漲價讓很多人將怨氣撒向了中國買家,當地華人也被貼上了搶房、搶地的標簽。其實,不富裕的華人也是這一波房價上漲的受害者。
我的一位朋友是個很有才情的建築設計師,最近在溫哥華除了正常上班,手裡私活兒不斷,忙得夜以繼日,連見面喝杯咖啡的工夫都沒有。在這個行 當裡浸淫多年,看著中國客戶買房、拆房、蓋房、賣房,財富不斷積聚,她也動了心,想著是不是能把自住的房子抵押,買個有地的house,翻蓋後掙大錢。
然而,這種賭上身家性命的事情,也就是頭腦發熱時的片刻激情,冷卻下來後,仍舊要面對財富資本對智力資本的碾壓。她身處的現實,就是每天看 著既不會說英語也不懂建築的人一擲千金買房置地,然後轉手掙錢。自己搞設計,卻要上網查政府規劃和各種細則,密密麻麻的英語讀到吐,畫圖畫到頭暈眼花,而 小小蝸居的貸款還沒還完……在中國國內4年本科、十幾年國內外職場經驗的累積,到頭來,依舊像拉磨的毛驢一樣原地打轉。
這就是溫哥華給一個中產白領的所有。難怪她昔日的同行中已經有人放棄了設計師的工作,轉投到某中國開發商旗下,除了陪著投資人看房、看地,還得陪著到歌廳、賭場happy。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在供養一套房、兩部車和兩個娃時,不至於那麼捉襟見肘。
再看看加拿大統計局的最新數據,溫哥華榮膺該國“最不幸福城市”排行榜首位。被這樣的高房價碾壓,溫哥華的宜居夢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變得支離破碎。
覺得新聞不錯,請點個贊吧
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, 我也來說幾句吧
2015年,
對當地地產經紀人來說,這是個開門紅的好年景,400萬加元(約合人民幣1936萬元)以上的豪宅,5年間增長超過400%。即使如此,買 漲不買跌的市場,還是讓富人以及開發商搶獨立豪宅就像搶白菜。加拿大獨立豪宅地的產權是戶主的,而且是永久產權,怎麼看都覺得超級劃算。
於是,現在行走在溫哥華,不論是以富人區著稱的西區,還是白人喜歡的“離天堂最近的地方”——白石區,到處都是沸騰的工地,房子未竣工就已掛出SOLD(售罄)的牌子。
這樣的房子,工薪階層不會買來自住。為這麼小的空間耗盡他們的財力,那肯定不值得,但因為交通便利,緊鄰學校、地鐵,被投資客買來出租,一本萬利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溫哥華當地人的反對聲蜂起:“我們的子孫將來要用天價租金向外國人租房!”
富人搶豪宅,窮人也跟著湊熱鬧。在大溫哥華地區的素裡小城,一個高層樓盤開盤頭一天就賣掉300套,最便宜的單元房不足10萬加元(約合人 民幣48.4萬元)而引發搶購潮。排在第一位的買家專程從別的省趕來,凌晨4點半就到場。正式開賣時,群情洶湧。華裔買家比例很高,很多留學[微博]生父母考慮給 孩子買房,即便將來離開,也可租可賣,算是孩子留學時順帶手的投資。
還有很多新開發的樓盤直接到中國去推廣,然後就有北京、上海的熱血之士看著圖紙就把房子訂了。加上加元對人民幣匯率下降,中國人投資溫哥華房產的熱情日益高漲。
盡管一再有言論說,並非外國買家推高了房價,歷年的移民[微博]數據和各種機構的報告還是把矛頭指向了華人群體:進入溫哥華的華人投資移民人數為全球之最,大量外來資金主要來自中國;同期,溫哥華的房屋平均價格與收入比也翻了一番。
紐約和新加坡的生活成本都很高,但在房價的“不可負擔水平”方面,遠遠比不上溫哥華。溫哥華的可支付水平(房屋價格/收入)比為10.6, 紐約為6.1,新加坡為5.0。眼見“大溫”地區的房價飆升,溫哥華本地人的怒火難以發泄,於是在市中心發起了游行示威,這也是溫哥華首次號召中產階級上 街抗議高房價的示威活動。事實上,房價已非僅影響自己想要擁有房子的人,即使有房者也會憂愁下一代難有屬於自己的房。
一家車行的華人業主擁有80多輛車,且生意不錯,他的收入卻只夠申請貸款買一套價值70萬加元(約合人民幣339萬元)、建於1969年的 房子。他老婆整天盼望換個不擔心漏水、帶地暖的新家,之前他承諾5年換,現在想都不用想,按照這樣的房價走勢,5年後不知道漲成什麼樣。他還說,照這個趨 勢,他的3個小孩即使有本事讀大學,畢業後想買房也肯定買不起,肯定要啃老!
正如游行示威的發起人所說,此波房屋漲價讓很多人將怨氣撒向了中國買家,當地華人也被貼上了搶房、搶地的標簽。其實,不富裕的華人也是這一波房價上漲的受害者。
我的一位朋友是個很有才情的建築設計師,最近在溫哥華除了正常上班,手裡私活兒不斷,忙得夜以繼日,連見面喝杯咖啡的工夫都沒有。在這個行 當裡浸淫多年,看著中國客戶買房、拆房、蓋房、賣房,財富不斷積聚,她也動了心,想著是不是能把自住的房子抵押,買個有地的house,翻蓋後掙大錢。
然而,這種賭上身家性命的事情,也就是頭腦發熱時的片刻激情,冷卻下來後,仍舊要面對財富資本對智力資本的碾壓。她身處的現實,就是每天看 著既不會說英語也不懂建築的人一擲千金買房置地,然後轉手掙錢。自己搞設計,卻要上網查政府規劃和各種細則,密密麻麻的英語讀到吐,畫圖畫到頭暈眼花,而 小小蝸居的貸款還沒還完……在中國國內4年本科、十幾年國內外職場經驗的累積,到頭來,依舊像拉磨的毛驢一樣原地打轉。
這就是溫哥華給一個中產白領的所有。難怪她昔日的同行中已經有人放棄了設計師的工作,轉投到某中國開發商旗下,除了陪著投資人看房、看地,還得陪著到歌廳、賭場happy。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在供養一套房、兩部車和兩個娃時,不至於那麼捉襟見肘。
再看看加拿大統計局的最新數據,溫哥華榮膺該國“最不幸福城市”排行榜首位。被這樣的高房價碾壓,溫哥華的宜居夢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變得支離破碎。


分享: |
注: |